ENGLISH 日本語 中文版
金道沙龙
金道期刊 >> 金道沙龙
兰花春风送女出嫁
加入时间:2013-9-6           作者:
分享到: 更多

  郑燮,字克柔,号板桥。板桥出生在江苏兴化一个世代书香门第家庭。板桥在父亲的面命耳提下,熟读五经四书和历代诗文,二十四岁时考中秀才,此后的十几年间,他几次乡试均未考中。
  板桥三十岁以后来到扬州,以卖诗文字画图谋生计,同时以此结识文人学士。长期的穷困潦倒,数次乡试落第,欲匡时救弊而不为世用,使他极度愤世嫉俗。
  板桥四十岁时终于乡试中举,时隔四年赴京会试一举考中进士。第二年返回扬州,在家里候官达四年之久,乾隆六年,他被派遣到山东范县任县令。
  板桥为官倡导简肃,把排衙喝道之类的礼仪看成是桎梏。他察看民愤,访问疾苦,不象别的官员那样坐着大轿,带着衙役鸣锣开道,大显威风,而是身着便服,脚踏草鞋到乡下察访。即使在夜间外出查巡,也只让一个差役提着写有“板桥”二字的灯笼引路,从不打“回避”、“萧静”之类的牌子。有人指责板桥这么做同州县一席的位子“实不相宜”,而他自己觉得“为吏之乐”正在于此。
  乾隆十一年,板桥在范县连任五年之后,因为政绩昭著被调到潍县(今属山东)任县令。潍县濒临渤海,盛产海盐,素有“小苏州”之称。
  板桥在新任上,更加兢兢业业,以“济苍生”为己任。遇到贫家寡妇的孩子没钱买本子时,他主动地解囊相送。当这些孩子放学遇到雨天不能回家时,他就把他们召集到县署吃饭。他想到孩子的家长做双新鞋很不容易,踩到泥泞的道上容易损坏时,又找出自己的旧鞋让他们穿着回家。
  板桥在潍县任官七年,有五年发生旱蝗水灾,昔日的“小苏州”,如今已是生灵涂炭,哀鸿遍野。板桥一方面向朝廷如实秉报灾情,请求赈济;一方面以工代赈,兴修城池道路,招引远近饥民赴工就食。他责令邑中大户轮流在道边苍口开厂煮粥,囤积居奇者将积粟按通常市价平粜给饥民。板桥自己也节衣缩食,为饥民捐出官俸,并刻了枚“恨不得填满了普天饥债”的闲章自励。
  灾情每况愈重,上述措施并没有彻底解决问题。在最危急的时刻,板桥毅然决定打开官仓放粮,其他官员劝他不要冒然行事,等呈批后再说。
  板桥忧心如焚地说:“等到层层报批下,恐怕百性要饿死完了,还要我这个县令干什么!如有追究,由我完全负责!”
  板桥当机立断,从官仓拨出大批谷子,由百姓凭领条借出,秋后再归还官府。可是,秋后灾情并未好转,板桥又当着百姓的面将所有借条一把火烧了。板桥这一举措,使饥民“活者无算”。
  当时,山东巡抚包括向板桥求字画。板桥画竹并题诗画面以赠:
  “衙斋卧听萧萧竹,
  疑是民间疾苦声。
  些小吾曹州县吏,
  一枝一叶总关情。”
  诗情画意,表述了板桥为官时刻把百姓的冷暖放在心上。
  乾隆十七年,潍县又遇到天灾。板桥关心民瘼,呈请赈济饥民。在请赈中惹怒了上司,不幸遭到打击报复,被加上一个子虚乌有的罪名。板桥愤然辞官,上司藉此罢免了他。
  板桥在倾城相送之下,与潍县的士绅和百姓依依惜别,面对潍县人民的一片深情,他感动得热泪盈眶。
  板桥身穿毡衣,头戴岚帽,只雇了三头毛驴,踏上归途。一头自己骑着,垫着简单的行李,一头驮着书,一头由小皂吏骑着作前导。
  板桥回到扬州,生活仍很贫寒。他在赠女儿嫁奁诗中写道:
  “官罢囊空两袖寒,
  聊凭卖画佐朝餐。
  最惭吴隐奁钱薄,
  赠尔春风几笔兰。”
  掌上明珠出阁,他也仅能用几笔兰花春风相送,聊表父亲的心意。
  为了弥补生活的需要,板桥贴出了卖字画的“润例”。他的字画有三不卖:达官显贵不卖,生计够了不卖,自己不喜欢的不卖。板桥出外卖字画时,经常准备着一个大口袋,将卖字画所得的钱和购买的食物统统放到里面。回家路上遇到贫苦的亲友或是行乞的老人、妇婴,板桥慷慨解囊,往往人不到家,口袋就空空如也了。
  板桥一生历尽坎坷,廉洁爱民,于乾隆三十年放下了手中的如椽之笔,与世长辞了。他身后留下的中啻是成百上千幅的“曰画曰诗曰书三绝”,更重要的是留下了一个两袖清风的清廉楷模。

(《新资治通鉴》第一卷P927,光明日报出版社)

 
打印此页】【返回
Copyright © 2008 浙江金道律师事务所版权所有 | 浙ICP备06043916号 | 策划制作 合众软件  | 邮箱登录 | 内部网站